——全國愛耳日——
2023年3月3日
是第24個全國愛耳日
今年的主題是
“科學愛耳護耳,實現主動健康”
據世衛組織統計,受不同程度聽力損失影響的人群數量有15億。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會增長到25億,也就是四分之一的人將有某種程度的聽力問題。
聽力在什么情況下就可以被認為受到了“損失”呢?
聽力損失常見嗎?
- 聽力,一項需要保護的重要功能 -
耳是具有“聽”功能的器官。聲音穿過耳敲擊鼓膜,振動被傳遞并轉化為電信號,經聽覺神經至大腦,最終被感知為一種聲刺激,這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為了完成這一系列任務,耳需要具有精密的結構和復雜的功能。
但同時,耳也十分容易受到“傷害”,噪聲、疾病、外傷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影響耳的正常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
那么,聽力在什么情況下就可以被認為受到了“損失”呢?
雙耳的聽力閾值不低于20分貝時,就是聽力正常。當一個人不能像聽力正常的人那樣聽到聲音,他就出現了聽力損失。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不一,從輕度到重度,可以影響一側或雙側耳朵。如果聽力損失極度重度,也就是基本或完全聽不見了,就是耳聾。
- 聲音本身,有時也可能成為一種傷害 -
危害聽力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耳部感染和疾病、耳毒性藥物的使用、暴露于噪聲或化學品等。這其中,噪聲暴露的危險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普遍。
★ 當聲音以一種不適宜的形態出現,就會從生活中必要的信息源轉變為一種傷害。
★ 暴露在巨大的聲音中會對耳蝸結構產生破壞性影響,而耳蝸結構對正常聽力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
★ 通常情況下,當聲音超過80分貝、每周持續的時間超過40小時,就會損傷內耳細胞,從而導致聽力損失。
★ 聲音的強度越高、持續的時間越長,聽力損失的風險也越大。
來自娛樂場所或個人音頻設備的高音量聲音,正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威脅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12~35歲人群中,有超過10億人存在發生永久性聽力損失的風險,這個風險常常是由于暴露于過大的娛樂性噪聲造成的。
- 使用個人音頻設備,保護聽力請牢記這幾點 -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要有安全的傾聽行為,也就是不危害你的聽力健康的傾聽行為。那么,從收聽個人音頻設備的角度來看,有哪些注意要點呢?
★ “60-60-60原則”:即耳機音量分貝須少于60分貝,耳機音量須少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耳機時間須少于60分鐘。
★ 嘈雜環境中不要佩戴耳機:在公交車、地鐵等環境中,背景噪聲大,這時如果使用耳機,會不自覺地提高耳機音量。而且,也容易帶來交通安全隱患。
★ 耳機的選擇:耳機最好選擇耳罩式,對外耳道和鼓膜的刺激要小于耳掛式和入耳式耳機。耳機的音量應可自由靈活調控,一旦遇到聲響過大等情況可及時調整。
小貼士
★
對于成年人,在什么情況下需要警惕自己可能發生了聽力損失呢?
以下這些表現需要重視:
★ 與他人交流時不回應或回應不當;
★ 因為覺得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很低,導致說話聲音要比平時大得多;
★ 在電話中交流有困難;
★ 變得孤僻、寡言少語;
★ 看電視或聽音樂時音量開得很高;
★ 能聽到他人說話,但聽不清楚內容,覺得聲音很悶,或只能聽到咕噥聲;
★ 口齒不清;
★ 難以聽到門鈴或電話鈴聲等高頻聲音;
★ 發生耳鳴;
如果出現上述多種情況,請及時就醫進行專業的聽力檢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