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祖德
玉米地,圖片來源網絡
騎車穿梭于狹窄的鄉間小道,闊長的玉米葉兒總是撫摸著我的手和臉龐。這是一片密匝匝、綠蔥蔥的青紗帳。青里透黃的玉米苞兒,連同那烏黑的“胡須”,正向人們勁鼓鼓展示著豐收的甜潤和喜悅。
??!又逢玉米成熟季,又是一年玉米香。
大約六七歲開始,我和弟弟童年的暑假,有相當多的日子會在外婆家度過。那兒有我熟悉的山水田園,承載我美麗的夏日夢幻。一群活潑的表親小伙伴兒,帶給我們太多太多的快樂和體驗……
路隔三四里,同在一個鄉,地貌特征迥然有別:一邊是滿山找不著石頭的麻砂土坡,一邊卻是處處可見嶙峋巖石的黃土地。莊稼的適應性也大不相同:麻砂坡旱糧不上收,天干作物會枯死,雨多漏水又容易洗走地里的肥;黃土地黏性強,耐干但又怕淹。
外婆家所在地叫“大包垴”,就處在石灰巖廣布的黃土層地帶,到處可見漏斗石坑,藏不住水。那里絕大部分是巨石間的旱地,玉米、小麥、土豆、紅薯等成為當地的主糧。雖然近在咫尺,我家卻處于砂土遍布的區域,山與山之間有流水潺潺的小溪,有相對寬敞的濕地,地里有涵水性強的清蒿泥,所以水田優于旱地。
在孩子眼里,自然環境優劣無關緊要,只要遠離饑寒和壓抑,便覺幸福。童年的興奮點也是不斷轉移的,譬如能挪個窩兒生活幾天,或許會帶來一陣嗨皮。外婆家處在一個人煙密集的山腰,家族里年齡相仿的小伙伴多得是,而且這里活動范圍廣、形式多。
孩子愛玩的地方,不一定是奇景、美食,和藹可親、笑臉相迎必然成為首要條件。外婆周邊的家家戶戶,有著眾多血親關系的長輩。他們不分親疏、不分年齡、不分貧富,一律無差別待客,變著花樣打理食物,提供干凈的寄宿條件,這在我童年中留下美好印象。
老家的砂土地滲水性強,作物生長期相比黃土地要短許多。每入盛夏,自家玉米快要入倉,外婆家的玉米還在郁郁蔥蔥生長。
玉米“燒苞”,圖片來源網絡
見客人來,靈巧的表妹便會悄悄溜進自留地,從玉米稈上掰下幾個青青嫩嫩的玉米棒子;然后一邊做飯一邊用添柴禾的U形叉燒烤,每次烤熟雙份派對,讓你吃夠。發黃冒油且帶著芳香的玉米籽兒,放進嘴里又香又甜,這在家鄉被稱為“吃燒苞”。
孩子嘴饞,接過剛從爐堂烤出來的“燒苞”一陣胡啃,用不了多久,準會變成滿嘴炭污的“大花貓”,引來一片哄笑。
清蒸玉米粑,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比“燒苞”更誘人的是玉米糊糊和玉米粑。兩類美食均取材于嫩甜的玉米粒。
推磨玉米漿,圖片來源網絡
“推磨,拐磨,做個粑粑黃不過,爺爺婆婆吃三個,半夜起來摸茶喝,炊壺碰到前腦殼,鼎鍋撞到后腦殼……”這是家鄉經久不衰傳承下來的古老兒歌。
外婆家就有這么一件笨重的大石磨。將浸泡的鮮玉米粒不停灌進磨盤上方的入口,隨著“吱呀吱呀”不緊不慢的推旋節奏,乳白香甜的玉米汁兒,便會沿著磨腰的四周縫隙源源不斷流淌出來。
用玉米汁煮出來的漿糊糊,可口養人。用玉米漿制粑粑,可謂名目繁多。家鄉主要流行兩類做法:一類為清蒸玉米粑。這種做法多采用芭蕉葉、桐葉之類,包裹一團玉米漿之后上籠蒸熟,加點糖后的清蒸味道甜中微酸。農家習慣批量蒸制,干農活外出便于攜帶食用,常有方形、菱形和三角形包裝。
油煎玉米粑,圖片來源網絡
另一類是油煎玉米粑。外婆家的油煎玉米粑十分考究,玉米漿里和上青椒、紅椒、韭菜或花椒葉等切成的碎末,再用文火熬菜油煎制。一片片熟透的玉米粑,紅、黃、綠顏色兼備,濃郁的油香撲鼻誘人,夾一塊放進嘴里,味道鮮美,舒爽解饞。
生活中,有人樂于享受品味終端的美食,有人卻興奮于追求獲得美食的過程,更多人則喜融于二者兼顧。
在外婆家,隨表兄弟一起下田收獲玉米,對我們來說跟“嘗鮮”玉米粑一樣同是樂事。
窮家的孩子早當家。因舅舅積勞成疾長年臥床,表兄弟和表妹幾個,年幼就擔負起沉重的家庭勞作。每逢暑假,我去外婆家玩耍,就有機會經常參加協助搶收玉米的勞動。
上世紀70年代,家鄉仍沿用“隊為基礎”的農業生產體制。夏天搶收玉米,也正是外婆家“掙工分”的好時節。小伙伴們無一例外,常常頂烈日戰酷暑,甚至披星戴月忙活,處處可聞擔玉米結隊而行的壯年村民吼起那粗獷的勞動號子。我細心地感受著玉米豐收的喜悅。
掰玉米,圖片來源網絡
次日,天剛蒙蒙亮,山間涼風習習。我們都起個大早床,趁著太陽公公還沒“露臉”,就帶上籮筐和背簍,扎進密匝匝的玉米地,跟隨表兄弟開始體驗收獲玉米的首要環節——掰苞子。
搶在清晨干活,農民叫“打早工”,通常在夏季或者搶種忙收時節出現。等到太陽火爆起來,大伙就暫?;顒踊匚菰绮?、休息。
掰玉米,圖片來源網絡
掰苞子有些講究,一人一行掰或者一人多行掰都行,就是馬虎不得。手腳要麻利,每掰一個玉米苞,還得向后甩手,跟投籃似地扔進背簍;同時眼睛要左顧右盼,防止出現漏掰或被扔掉的玉米苞。
這種勞動能考驗人,玉米株通常有兩三米高,鉆進地里密不透風;長而大的葉子生有細細的邊齒和絨毛,碰上它不是生疼就是奇癢;玉米株上散落的花粉更是讓你無法避開,極易誘發過敏體質。
每當太陽照射,掰苞子的人渾身上下汗水夾裹著灰塵,異常難受,所以下地的農民大多愛扛一條長毛巾,便于揩汗;有水的地方也常見收工的人打赤膊洗澡。
曬玉米,圖片來源網絡
生產隊都有固定的糧食儲藏地,鄉民稱“倉屋”或“保屋”。搶收玉米的日夜,村民像螞蟻搬家似的,通常把玉米棒從莊稼地掰下來,再從四面八方運送到倉屋門前的小廣場,堆成小山一樣。
剝玉米,圖片來源網絡
下一步工序,便是集中力量剝苞殼葉。相比之下,這是一件體力消耗小一點的工作。所以,在白日里多為老人和小孩們承擔,到了晚上才有壯年勞力和婦女投入剝包行列。
外婆所在的生產隊,夏天的倉屋門前滿是玉米苞。艷陽之下,已剝出來的金燦燦的玉米棒,會擺在最顯眼的空地暴曬。一邊是待剝葉的苞子,要盡可能置于陰涼處,好騰出更多地方曬熟玉米棒。
我和其他人一樣,手里握著簡易勞動工具:一根用舊牙刷柄磨成的小錐,專用于刺開苞殼葉頭端,這樣再撕開苞葉就省力多了。
剝出來的玉米棒用篾簍、籮筐盛著,還要經過管理員過秤計工分。人多力量大,外婆家人手多,剝玉米掙得的工分往往多于其他農戶,我和小伙伴自然開心。
扭玉米粒,圖片來源網絡
四十年前的鄉村,農用機械并未普及,小小的加工玉米的脫粒機都很少見。進入搶收玉米的關鍵時刻,幾乎每一步都離不開原始的人工作業,比如臨尾一道工序——扭玉米粒。
這項勞動看似簡單,實則特別累人。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必須自帶板凳、苞鉆(一種自制固定在木板上的鐵錐)等勞動工具,晴日里集中到寬敞的倉屋門口進行操作,可謂“全民皆兵”。
倉屋廣場一時人聲鼎沸,在各顯身手的勞動競賽中,小小玉米粒紛紛散落,隨后又被專人扒開鋪曬,場面十分壯觀。
使用苞鉆要用些手勁和技巧才行。我手臂乏力,不會用苞鉆,玉米棒靠上去沒法旋轉。表兄弟和表妹個個會用,粗長的玉米棒子一經他們手,貼緊鉆頭正反幾個回旋抽拉,玉米粒一顆不剩全落下。
我只能干點雜活兒,手握小鐵錐進行初加工,給玉米棒“開路”,也就是將棒子先戳掉一兩行米下來,這樣有了現成的“空道”,他們用苞鉆加工顯得更容易,勞動功效會提高許多倍。
收獲玉米時,要說農民最鬧心最忙碌的事情還是“搶暴”。
曬玉米,圖片來源網絡
夏日的天猴子的臉——說變就變。早上滿天晴,說不定還沒到中午就遇上大雨淋。曬玉米,防暴雨。鄉親們辛辛苦苦搬出來晾曬的玉米,幾場暴雨就可能全被毀掉。
如今農戶的條件大為改善,有硬化廣場,有遮雨棚,更重要的還有精準預報,即便暴雨來臨,農民的豐收成果也不會面臨風險。過去不同,計劃經濟時代,以隊為單位收獲、加工,聚“零”為“整”,大量玉米放在一起,場地和設施條件受限,一旦遇上暴雨,只能用塑料薄膜或油布臨時遮蓋,稍有不慎糧食就會受潮發霉。
玉米曬干揚凈入庫后,山區農民才稍稍歇一口氣,糧食有了收成,總算沒有白忙活。當然,還有后續的農活要做,地里的玉米株必須砍倒,好讓地里其他作物繼續生長。有序堆放的玉米株,不能隨意浪費,養著牛羊牲口的村民,還細心加工成粗飼料等待過冬。
科技和土地資源改進,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如今,家鄉的種植業已經過多年調整,玉米種植面積大為減少。白馬牙、襄玉、東單等熟悉的玉米品種名稱,還留存在我兒時的記憶中。
這種自美洲遠道而來的旱糧“客人”,從古至今被中國人尊崇為“主糧”之一,其營養和健康價值不可低估。玉米的俗名也很多,鄂西百姓常叫苞谷、包米、棒子,還有愛稱“珍珠米”的。
的確,我見過各類形狀和色彩的玉米:金黃的、純白的、鮮紅的、紫色的,還有各色相間和黑乎乎的。雜交玉米花色紛呈,不同顏色若同置一處展示,必然油光四溢,玲瓏剔透,如珍珠般惹人喜愛。
作為高產作物之一,玉米隨著科技和信息的發展,在增加產量和優化品質的同時,用途也會越來越廣。食品、養殖、醫藥、化工、能源等行業與之聯系密切,期待越來越多的糧農廣種玉米。
圖片來源網絡
農民喜迎耕作盛世。每逢玉米豐收,家鄉百姓會精選出撥開的玉米棒,然后結成串兒懸掛于走廊或廳堂,像一盞盞吊燈,像一排排爆竹,像一團團圣火,它昭示著希望、財富和吉祥。
當下,種玉米的農民少了,也都老了。
又臨暑假。在夢中我進入外婆屋旁的玉米地,幫她搶收玉米棒子??晌揖镁貌灰姳硇值?,是不是都進城了?是的。
我更感覺不到小輩農民的存在。他們回鄉度假,個個愛吃香嫩的玉米燒苞,可沒有誰愿意或者熟悉下地勞作;不談怎么種,單說怎么收,大都成為他們陌生的活兒,的確指望不上了。
玉米連著心,顆顆似黃金;玉米連國運,糧安民族興。
中國人的飯碗,一定要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作者簡介: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宜昌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宜都市故事學會副主席。愛思考、愛寫作、愛攝影,喜好鄉村行游、迷戀百姓生活;部分作品散見報刊網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