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德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蛙噪蟬鳴。大大小小不規則的水庫、堰塘,明鏡般鑲嵌在幽幽山谷;靜靜流淌的小溪,像一根根毛細血管,激活了家鄉山水及萬物的靈氣?;叵胪?,每至七月散學離校,揮著書包一路高喊“放假啰”,那飛奔的氣勢猶如回歸叢林的野兔、流放江湖的小魚,自然生態的暑假模式瞬間開啟。
成績異樣的表情包
孩子們的夏天,大多從散學典禮開始。多少年形成的儀式感實難考究,但萬變不離其宗。嘉獎表彰、校長總結,其他領導部署強調安全教育,一褶一褶地,已成為久立不衰的規矩。
大會結束,分班小會。班主任詳說細解,結合班情逐一數落考試效果,直到確認無“遺漏”后,才正式發放成績單。
年齡不大的爺爺奶奶應該記憶猶新。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成績毫無隱瞞之說。分數曝光,獎罰分明,優生坐“紅板凳”如秸稈上的玉米趾高氣揚,劣者坐“灰板凳”如霜打的茄子耷拉著腦袋。
其實,兩類娃兒,不,是多數學童,此刻無心關注“考分”,更聽不進老師的“注解”,就等著接過自己的成績單或獎狀。他們明白,分數是對過去的評價,下階段的成績仍是未知,高低難測。
更折騰人、讓孩子們揪心的是,期末一“考”定音,回鄉還得面對江東父老。這不,一縱隊學生,有的空蕩蕩的書包就容不下一張小獎狀:成績優異受表彰的孩子,故意張揚,手持獎狀逢人詭異一笑,甚至主動伸過去讓別人瞧;相反,那些成績落后、空空如也的學生,像鄉間小道趕工去的“老木匠”,總是低著頭、弓著背走自己的路,生怕別人問及成績。
屋漏偏遭連陰雨。這些考分偏低的頑童,一進村灣就會遇上親友或熟人。這類人從不給他們面子,專挑一些平日淘氣、成績平平的娃娃追問考試成績,往往弄得場面尷尬甚至失控。
這些處于被動境地的鄉娃,一時不知所措,只能像散打明星一樣,躲閃、防御、突圍,使出渾身解數,以柔克剛竭力擺脫窘態。
有時實在避不開,便會機靈應對。你想哪壺不開提哪壺,我就環顧左右而言他,一會說成績單老師“暫扣”,一會說少印了獎狀分期“補發”;還有人笑而不答提前繞道,絕不留“口實”于人。
對外極盡“謊稱”“避嫌”之能事,回家又如何掩蓋“敗局”?這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放心,孩子的心智永遠不可低估。在返回途中,他們早為“總管”大人量身定制個性化策略。
上策求和。適用于態度溫和、通情達理的家長。這類孩子回家一改常態,和顏悅色面對父母,大包大攬勤操家務;一旦父母問及考試,他能大方應對,以理服人,取得家長寬容“和解”。
中策巧拖。適用于處事馬虎、大大咧咧的家長。這類孩子回家的表現近似上類,大多積極主動,無事找事,旨在有效避開敏感時差,轉移“總管”注意力,最終贏得“軟著陸”效果。
下策硬扛。適用于脾氣暴躁、動輒“武教”的家長。歷史教訓告訴這些孩子,隱瞞和虛構事實,終將遭遇更嚴厲的棍棒伺候,還不如直接稟報,坦白從寬。那時起,一批“硬漢”應運而生。
他們明白: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繡花功夫和技巧全是空談;逃不脫、干不過,任性和盲目抗拒都是“瞎掰”。
枸樹上抓“金岡”
江南丘陵。夏季的房前屋后,花草樹木趕趟兒瘋長。
眼花繚亂中,總有那么幾株讓人留戀、印象深刻的植物,它們默默無聞、枝繁葉茂地存在著,枸樹便是其中之一。
枸樹也叫構桃樹、楮樹、谷漿樹。熟透的果實像楊梅,圓圓的綠球冠滿紅須,模樣誘人卻很難吃,所以也有人稱這樹是假楊梅。
計劃經濟時代,家鄉集中發展養殖業,靠山吃山、種樹吃樹。枸樹葉富含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成為上好的木本飼料。后來林業專家還培育出更優質的兼用枸樹。土地承包責任制落戶,家家養豬,這種不挑生長環境的枸樹,在農戶四周可見。
物以稀為貴、剩為賤。枸樹有極強的生命力,在遍布的年月,也有農戶認為這樹沒什么價值,常??乘鰺鸩穸枷訔?。殊不知,在孩子眼里,枸樹除了養豬,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用途藏在心底。
枸樹葉面看起來有海灣似的破洞,還有密集的絨毛,鄉民常用來當麻布洗碗和清洗各類器具。茶具有了茶漬,孩子們用小盆端到水邊,加點草木灰墊底,再用枸葉擦搓三兩下,就會變得一干二凈。
更神奇的是,枸樹汁還能治療皮膚病。小時候額頭或面部常生白癬,父母們就地取材,用枸樹漿數次涂抹患處即可治愈。枸樹皮也是很好的工業用材,剝皮賣曾是當年村小勤工儉學項目之一。
說枸樹全身是寶也不夸張。而在漫長的暑期,真正吸引孩子們的還不是這靜態的樹,而是附在樹上啃食“傷口”的綠綠蟲。
綠綠蟲有六條腿,屬昆蟲綱,鞘翅目,披著綠色或黑色發亮的鎧甲。它是金龜子的一種,又名銅綠金龜,也是雜食性害蟲之一。
金龜子家族興旺,種類繁多,且大小、色彩不一,外貌各異。兒時劈柴,常見一種深藏樹心,面目猙獰,時不時發出“噼噼”聲響的恐怖的“獨角仙”,連膽大的熊孩子都不敢觸碰。
人有“欺軟怕硬”的天性。唯有這長相溫順、性情溫柔的銅綠金龜,成為一代又一代鄉娃的掌上玩物。
無從考證,不知哪朝“大神”,早在鄂西南鄉村已將這蟲冠名為“金岡”,代代相傳堪比地方“專利”享有。
提及“金岡”,山娃興致勃然。艷陽下,娃們光著腳丫,盯著大樹小樹嚴密搜捕,發現枸樹、柳樹枝節縫隙,極易窺見貪吃的“金岡”。有時也遇上這廝誤撞門來,老人都會倏地伸手幫孫子緝拿歸瓶。
捉到“金岡”后,淘氣娃娃會用長長的細線拴住其腿,一手牽著,讓它“嗡嗡”繞飛。膽小女孩,忽見“金岡”落于手背,頓時嚇得哇哇大叫。其實,這蟲并不咬人,也沒什么毒刺蜇人,只是腳上的爪刺較為鋒利,硬扯下來可能傷及皮膚。
在龐大的金龜科中,還有一種奇特的糞金龜,就是我們常說的屎殼郎??蓜e小瞧,古埃及人視糞金龜為永恒的象征,因為其推動糞球有如太陽東升西落的變化。
“金岡”雖小,記憶猶新。鄉孩兒夏天不避太陽,適度照射有益健康;而長輩管教一味斥其曬如“金岡”,總覺膚色烏黑難看。
采山菇巧遇一串龜
家鄉的夏季,不僅有山水美色養眼,還有奇異妙招養身,更有無數的土生福食養胃。
健康基于磨煉。相比之下,山娃的皮膚免疫力強。鉆林嬉水,蚊蟲叮咬是常事。很多樹葉背面藏有一種刺毛蟲(俗稱“洋辣子”),動輒蜇人。皮膚稍有過敏者,立馬腫痛出現灼傷的紅皮丘。
父母教給我們應對“妙”招,就是快速自衛,將毛蟲搗成糊狀涂抹患處。缺乏科學依據,估計作用不大,但我信了,還經常這樣“以毒攻毒”。不知是有點藥效,還是自身免疫力強,每次還真能消腫。
印象中,家鄉的伏旱并不多見。盛夏時節,雖有烈日暴曬,卻常遇雷雨解圍。沃土與腐殖質在合適的溫度濕度調控下,自然儲存的山菇、地衣等各類菌種迎來生機。
貧窮歲月,家鄉談不上什么美食,因為連基本的肉食和食用油都很難保證。當年假期參加隊里勞動,常見不少年長的村民,在地里一邊干著又苦又累的農活,一邊畫餅式地憧憬美好生活。
晚稻插秧季,娃兒們低頭干活,經常耳聞老鄉海侃胡吹。有人說,要想身體好,菌湯是個寶;若要身體瘦,多吃菌子少吃肉。也有人抬杠,鍋兒里有了肉或油,煮幾片樹葉都能喝酒。
那是揪心的年月,農戶的年豬毛重很難過百斤,國家還要實行“購留各半”政策。自家宰豬也只能留吃半邊幾十斤肉,另一半要快送食品門市部接受政府征購。一年上頭,沒幾戶能另外吃上新鮮豬肉。
菜籽油也是集體統一分發的。家家戶戶壇壇罐罐裝著油,必須算計點過日子,不敢敞開肚皮吃喝,斷了油星一家人就會可憐巴巴。
暑天暴熱,濕潤的地表植物與腐爛的混合物,成為各類菌種的溫床,快速催生形態各異的野山菇。鄉下孩兒,大多有過家人帶上山撿拾蘑菇的經歷,自然知曉無毒與有毒蘑菇的辨別方法。
我是跟隨父親學會采蘑菇的。他言傳身教告訴我,選蘑菇至少要“四看”:一看產地,二看形狀,三看顏色,四聞氣味。不單叮囑我記住“要領”,還必須跟著他上山實地查尋和驗證。
比如,無毒的野生菌一般生長在清潔的松樹、櫟樹和草地上,多數菌蓋較平、傘面平滑、下部無菌托;同時,菌面顏色也比較鮮艷,紅、綠、墨黑、青紫等居多,聞起來也會有特別的香味。
有些山菇雖無毒,卻不易煮爛。老家童謠串著一些奇怪的菇名,讓你聯想它們的“任性”:“八擔柴”“九擔水”,幺姑娘烘得噘起嘴。
相反,毒蘑菇通常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菌蓋中央凸出、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柄上有菌環等;顏色呈紫色的較多,聞起來還有一股辛辣、酸澀、惡腥等特殊的怪味。
當然,毒蘑菇的外觀與無毒蘑菇也有一定相似度,有時很難鑒別,鄉民們大多憑經驗選擇熟悉的采摘,以防誤判。常見的毒蘑菇,除了青褶傘、石灰菌不碰外,其余不識或拿不準的一律不采。
夏季雷雨頻發,桑拿天反復無常,家鄉的野菌種繁殖特快。
一道彩虹掠過,我和鄰居家小伙伴手提竹籃,光著腳丫匆匆上山。雨后的山土疏松,不少地方羞羞答答冒出一些蘑菇來。
我認識的食用菌不多,最常見的是松菇、櫟菇(綠豆菌),還有青頭菌、南瓜花菌等;至于美味而稀少的羊肚菌、猴頭菇,那得靠運氣采到。這些剛出土的小山菇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采蘑菇趣味性強。丘陵地帶山不高,坡度也不是很大,娃們漫山遍野一陣探雷似搜尋,不用多久大小竹籃就會裝滿筐。
山村生態優良。那天,我正在房前山腰提著蘑菇準備下山,忽聞身旁山洪溝傳來一聲悶響。原以為雨后垮了土坎,帶著好奇心我回頭一望,??!竟然是滾落下來的一串烏龜。
真覺蹊蹺,林子里一下冒出這么多烏龜!我急忙倒出蘑菇騰空籃子,先把大大小小十多只烏龜撿起來送回家。
自古以來,老家鄉民敬畏自然,世世代代忌食烏龜。農藥、化肥大規模使用前,地里、塘里、溪溝邊、叢林中,處處不難遇見龜。
小頑童捉龜,大多池養或野外放生,少部分煮熟了養貓。
那時代,老人教訓不愛勞動的小輩,通常罵一句“懶得燒烏龜吃”,生動、形象、震撼,自認為是最嚴厲的批評。
竹林嬉戲頭頂現蛇
梅、蘭、竹、菊,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被稱為花中“四君子”;而竹與梅、松以其圣潔傲雪的品格,又被世人敬呼“歲寒三友”。
作為一種獨特的植物種群,千百年來,竹林已成為家鄉裝點生態綠的重要資源,也是鄉民獲取收入的重要來源,還是鄉野孩子們四季游玩的樂園,尤其是在冬天和夏天。
門前種竹,子孫享福,還有“竹報平安”等寓意深刻的傳統文化影響,老祖宗在房前屋后擇地栽竹。至今老屋四周竹園遍布,而且伴隨品種、土質、陽光和涵水性差異,帶給后人不一樣的身心感悟。
東側山上,有細枝山竹,淡黃的莖,兩三米高,除了選魚竿、做火紙沒什么它用;西邊彎彎,有一片桂竹林,這竹通透挺拔,可長20來米高,節間長達40公分,距屋近冬天下雪常溜進去抓鳥;南面有大片沃竹,生長密集,空心皮薄,稍折即破,有一定觀賞性沒多大實用價值,一般是孩子們的手工制作材料,比如做簡易竹笛。
唯有北部三百米遠的一塊金竹林,成為一方孩兒們的最佳休閑處。金竹粗而高,平均約7米,高者可達10余米;新長出的竹呈深綠,隨著生長時間磨礪,逐漸泛白或黃綠色,再老一點枝干變成金黃。這竹喜溫涼氣候,耐受寒冷天氣,主干結實管用。
金竹林旁有排水溝,林下有一隅水池,池里種滿蓮藕。一到盛夏,這里涼風習習,竹枝搖曳;池里荷花偶立蜻蜓、芳香四溢。讓人真切體驗到李白筆下的優美詩境“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
舒適的環境既能宜人,也宜于動物朋友生存。這片竹林成為無數小鳥的天堂,每天清晨小鳥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這里時不時會出現游蕩的野貓,它們竄到這里尋找殺機,捕鳥解饞。鳥兒靈動,稍見異響便四散逃開,可總會有老弱病殘者落入“魔掌”。
夏日烈焰,外面的世界已被太陽炙烤得異?;鸨?。鉆入竹林,卻能感受春天般的清涼。金竹園成為我們暑天的重要棲息地。這天下午,我和小伙伴照常結隊到竹園歇息和操練。
具備時空條件,征得“上級”許可,熊孩子一向會腦洞大開。來到竹蔭下,小伙伴們動作嫻熟,有的系上繩子蕩秋千,有的在多根竹竿間用棕葉織成吊床睡覺,還有的帶上棋盤席地而坐下棋娛樂。我選擇在竹竿間旋翻筋斗,這也是我在竹園里最喜愛的運動項目。
像往日一樣,我仍在相距不足一米的兩竹之間站立,然后伸手握緊離地面約半人高的竹竿,接著前后蹬腿、空翻旋轉。正當我興奮得像航天員一樣時,忽然察覺有點不對勁,竹子上方出現異響。我趕緊落地抬頭一望,媽呀,一條長長的花蛇就架在我握著的兩根竹枝之間。
我“哇”的一聲尖叫,驚得花蛇“哧溜”逃跑。好在蛇盤得緊,沒有被我搖晃下來,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正處安靜狀態的小朋友,頓時嚇得落荒而逃。此后很久心有余悸,我們再也不敢前往竹園。
后來明白,并非竹林容易招引蛇,而是蛇類喜歡棲息于竹林、草叢、樹林及山洞等環境中,還感覺到在竹子上方蛇可能捕鳥。
通過查閱資料,我也知曉蛇并不可怕。家鄉的蛇多數無毒,像烏梢蛇、菜花蛇等,只有銀環蛇、翠青蛇等少數幾種毒蛇。
拂曉漫竹林,清露潤葉尖。婀娜多姿的竹林,既是一幅綠色的畫,又是一首抒情的詩,還是一曲浪漫的舞。
人與自然共存亡,不要讓一切都成為記憶。(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