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田,圓溜溜;里頭種,外面收?!?/span>
“兩塊餅,一樣大;嘴里吃,腰里撒?!?/p>
“身子滾滾圓,上旋下不旋;吃豆嘎嘣響,滿嘴吐白面?!?/p>
……
人到中年,夢境里時常念叨一些年幼熟記的磨的謎歌童謠。
從廣義看,石碾、土礱、石磨、石磙等都屬于磨氏家族。磨的功用也不僅僅在于加工米、麥、豆等糧食,自古造紙、碾藥材、軋礦粉、碎飼料等也離不開磨。磨的出現,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作為古老的加工器械,磨的原動力,也從當初的人力、畜力,發展到水力、電力。從原始到現代,一步一步的探索成就,折射出我國勞動人民在解放生產力的征途上,展現出無限的聰明和智慧。
舊時在鄉村長大的孩子,認識磨和磨坊都是不經意間的事。我的童年生活,就有了對土礱(音lóng)和石磨的初步認識。
土礱也叫礱磨,一種古老的碾谷工具,據傳產于漢代華夏先民。鄂西南,我的家鄉稱土礱為“壘子”(亦稱“推子”)。顯然,土礱與石磨的本質區別在于,一個制作含有黏土,一個制作材質為石頭;一個擅于糧食初加工,一個擅于糧食精細加工。
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撰《天工開物》,對土礱的制作工藝有清晰的描述:“一土礱,析竹匡圍成圈,實潔凈黃土于內,上下兩面各嵌竹齒。上合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礱。谷稍滋濕者入其中即碎斷?!焙喪銎涔δ転椤胺驳救び玫a”。據老人講,土礱制作很有講究,礱盤做成八卦樣式,礱齒模仿鳥雀牙齒,有的地方還貼上“?!弊?,寄寓祥瑞平安和納福之意。
稻谷成為白米,現有機器操作,易如反掌;但這一轉化過程,對當今許多孩子來說,或許還是一個不小的“迷”,而對過去的礱谷之法就更不消說。不少農耕文化館早有土礱展出,可參觀者尤其是青少年大多倍感陌生,也沒法體驗這類器物的用法和實際效益。
孩提時代,家鄉也曾裝備過一臺碾米機,但因農戶遍布,操作人手少或有柴油機故障,經常滿足不了村里的稻米加工需求。家中備用土礱,臨時用古法碾谷便是常有的事。
礱磨碾米,只能算作稻米的初加工。這種碾谷的方式十分奇特,礱出來的米粒和谷殼混為一團,還需借助風斗、竹篩讓米谷進一步分離,最終成為粗糙的米粒,也就是老人所說的“糙米”。
糙米粒外裹一層薄薄的糠衣,躺在里面的粒胚芽完好無損。米粒有“活”性,雖然吃起來口感差點,但可存放較長時間而不至變質發霉。想吃更好的白米,還得加用木碓“舂米”的工序,把握好度,細細磨掉米粒表層的糠衣即可,而非舂成米面。
工業文明之前,食用米的制作過程,深刻體現“粒粒皆辛苦”的價值觀;能享用一碗香噴噴的米飯,的確算得大富大貴之人。土礱真正退出歷史舞臺,源于上世紀70年代機器碾米的廣泛普及。
當然,兒時見到石磨的頻率更高。我的家鄉在江南丘陵,這里人戶分布稀疏,降水頻繁,家家戶戶清一色在室內裝有小而精致的石磨;不像北方平原多旱少雨,村落室外擺幾臺大石磨即可公用。
相比土礱和石碾,石磨的個頭要小一些,內紋也細密很多,可用來加工面粉、豆漿之類。石磨耐磨,亦不怕受潮,可干濕兩用。
自古以來,勞動人民對石磨的感情深厚,用久了甚至覺得磨通人性、磨有靈性。外婆曾講過,舊社會的大戶安置土壘子、石磨子都是很講究的,甚至還要請風水先生實地勘測,擇其吉日擺放的。
封建時代的富戶人家,迷信福祿“天賜”,視石碾之類的大物件為青龍,石磨之類的小物件為白虎,左青龍、右白虎,級別有序,不能亂套,位置放錯,會出現“龍虎”之爭,蝕財招災。
大石磨數百斤乃至千余斤,小石磨百十來斤。北方愛用石碾,除了人力轉圈推磨,還有靠畜力、水力拉磨的。江南的石碾僅在火紙坊、榨油坊可見;農戶多用小石磨,由成年男女固定站位傾身推磨,磨輕的一人單推,磨重的可雙人合推;有的磨小可供老弱者屈坐單手推。無論哪一種,其作用目標一致,戲稱“畫出同心圓,磨出營養面”。
舊時老家,尋常家庭裝備小石磨,雖少了大戶的儀式感,卻也異常謹慎,畢竟是一家老小的“護胃器”,也可稱匱乏時代的“保命機”。普通農家量體裁衣,結合家中財力和勞力的強弱,自由定制大小各異的石磨。磨小,相對便宜,質量也較輕,推起來不費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地,農業農村改革活力倍增。實行聯產承包,農民種地和擴大養殖規模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家鄉機電加工產品短缺,小石磨又快速旋轉起來。
鄉村有了固定的碾米坊,農戶的土礱閑置起來,而精細的米粑漿、泡青的豬飼料、逢年過節的鮮豆腐、美味佐料稀辣椒,以及更多人畜兩用的玉米面、紅薯泥,都是在石磨的“吱呀”聲中誕出的。
印象至深的,要數一年兩季的用磨高潮。夏季的嫩玉米比比皆是,那可是生豬催肥的“大補”飼料。室外艷陽高照,家庭主男避暑歇蔭,主婦便會趁機安排他推磨“泡青”。
這時串門,你很容易見到農家“夫唱婦隨”的場面。男子穿短褲、打赤膊“嘎吱嘎吱”推著濕磨;女子隨著磨轉的節奏,像敲鼓一樣,手握湯勺舀著玉米粒和水不緊不慢喂向磨心。雖已忙得全身透汗,瞅著嫻熟而默契的圈圈對接,瞧見滴落在磨下圓盆的玉米糊,主人感覺收獲滿滿,禁不住相視一笑,勞動與健身同在,豈不一舉多得么。
天寒地凍的臘月間,又是一番溫馨的景象。年來了,農事稍閑的鄉民忙著辦年貨、儲美食,石磨又“咿呀咿呀”悄然旋轉。干磨出粉似雪花,濕磨沁漿如乳液,運作起來,滿屋子洋溢原汁原味的食物清香。有了石磨的精細加工,黃豆、糯米、綠豆等重獲新機;有了先人的智慧積累,豆腐、米粑、豆皮等成為民間永世傳承的美食。
“推磨,拐磨,做個粑粑黑不過;爺爺婆婆吃三個,半夜起來摸茶喝;炊壺碰著額腦殼,鼎鍋撞上后腦勺……一家老小樂呵呵?!蹦菚r就是這樣,能推上磨,能吃得香,肚子不餓比誰都快樂。
到了80年代后期,家鄉的新鮮事越來越多。原本村組才會有的鋼磨,開始進入農家。鄰居堂哥為生產隊擺弄了十多年柴油機和農產品加工設備,自然最適合組裝家用小鋼磨了。漸漸富起來的他,率先購回電動機、小米機和磨面機,又請高超木匠設計好支架。
這樣一來可火了,沒多久,左鄰右舍紛紛效仿,掛起了“上”字形石磨推桿。想做什么好吃的,只需出點加工費,把浸泡過的半成品食材送過來,請堂哥打理就行。
沒過幾年時間,周邊竟接連冒出更多添置小鋼磨的農戶來。經濟活了,設備換了,鄉親們也會“享受”:想吃懶豆腐,泡上黃豆和大蒜姜末加工;新鮮誘人的西紅柿、紅辣椒摘回來,即刻可變成開胃可口的辣椒醬;地里花生種多了,磨一些面粉做湯;初夏的玉米鮮鮮嫩嫩,磨出來的漿汁兒可做各類綠色食品。
鋼磨潛入農家,鄉民并沒有讓石磨“下崗”,尤其是小型手搖石磨備受青睞。這種小磨價格便宜,操作方便,老人孩子均可運用,同時也無需任何附加成本,每隔數年僅需石匠稍稍清理磨紋。
90年代中后期,小鋼磨在家鄉已十分普及,半數以上農戶磨面不用出門。原本固定在家的少數糧食加工戶漸漸沒了市場,于是,他們將碾米機、磨面機等裝上拖拉機,“流動加工場”應運而生。
當初那些年,每每回鄉,這類走村串戶的糧食加工車還行蹤可見。誰家需要碾米、磨面、碎飼料,只需撥打一個電話就可上門服務。想想80年代初期,大哥辦婚事,家里還請四五個壯漢挑谷,行兩公里路去“打米”(碾米),真是上下幾重天。
現在回鄉,“流動加工場”也難見到。農村種植業轉型多年,為家鄉增收的稻田早已成為旱地,多數農戶不種水稻而改種茶葉和玉米。昔日靠天吃飯的村民,如今已轉為靠錢進超市買米吃飯了。
時過境遷,像無數器物一樣,家鄉的原始磨冥冥中已趨向邊緣化。農戶的大小石磨,有的被閑置在偏僻的角落,有的被遺棄在無人問津的荒野,有的已出賣給商家布景,有的直接被開膛破肚填充了地下基腳。相比現代品位的鋼磨、電磨,乃至豆漿機之類,石磨的確太過土氣、太過沉實、太過呆板,以致寄人籬下都無處安放。
樹有根,水有源,今天的舒坦紅火,來自昔日的艱難困苦。石磨也一樣,表面的笨重、膚淺,蘊含著先輩們深沉的思索和能量,不然,今天的人和社會興許還處于未知的模樣。
“推磨,搖磨,推豆子,磨豆腐;幺丫兒要吃菜豆腐,打碗米來煮,煮又煮不熟,抱著罐罐哭……”俯臥母親懷抱,無數孩子在稀奇古怪的童謠中入夢。
千百年來,天地循環,磨不停息。一道道磨齒留下前人追夢新生活的痕跡,也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新的生命。
善待萬物,憐憫眾生,不以喜惡而待之。(文/潘祖德)
(作者簡介: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學校文化研究會會員,宜昌市散文學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宜都市故事學會副主席。愛思考、愛練筆、愛攝影,探訪美麗鄉村、感悟百姓生活;部分作品散見報刊網媒。)
925cf9991ecf2fcf27c0c3690d1205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