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代表委員熱議“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流共識,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總抓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從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響起,中國經濟就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四十多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9億元上升至如今的121萬億元,增長近330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3.6萬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嫦娥逐月、天問探火、神舟巡空、蛟龍入海、福建遠航、20騰飛、高鐵奔馳,一大批國之重器如雨后春筍般橫空出世,國家綜合實力與日俱增,巍巍巨輪已經在民族復興的汪洋大海中劈波斬浪、揚帆遠行。
在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總量性、結構性、周期性矛盾仍然存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然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必須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要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中國經濟這艘巨輪破浪前行、行穩致遠。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牛鼻子”,首先要全面洞察形勢發展變化,與時俱進,守正創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分析了今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強調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我們必須深刻理解、科學把握。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發展仍具有良好支撐基礎和許多有利條件。經濟發展既要“數量”、更要“質量”,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既是實事求是、實干作為的充分體現,更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根本遵循。
把握高質量發展核心要義,還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方法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創新要擺脫以前的“老路子”,緊跟時代發展大勢,學習了解新鮮事物,探索適宜發展的新生路徑。協調要樹立統籌思維、系統觀念,咬定目標絕不輕易松手,一以貫之地推進各項工作。綠色發展要牢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想,堅持生態優先這一最大底線不動搖,不松勁。要更大程度的敞開國門,迎接八方賓客,加強互惠合作,全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大力度改善民生,更好統籌城鄉建設一體化發展,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生活環境,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真抓實干、奮發進取,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我們堅信在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辛勤耕耘下,一定能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宜都市住建局 張謹)